详细
本报讯 (记者 张颖) 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,不能把传统产业当成“低端产业”一退了之。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深入践行市委“6293”工作思路,先后出台12项重磅文件,扛牢改革重任,创新工作举措,推动新型工业化迈出坚实步伐。今年18月份,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.2%,高于全省平均6.7个百分点。
聚焦高端化跃升,向“新”而行增动力。加快工业设施更新,明确15项重点任务,储备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项目523个,38个项目入选国家首批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再贷款项目清单,总投资90亿元。提升产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,组织企业实施省级技术创新项目,分产业组织产学研对接和新技术新产品推介活动,推广新产品、新成果140余项。塑强企业质量品牌,今年新增省级以上工业公司质量标杆21家。加大品牌宣传力度,累计组织冠洲股份等20余家企业组织“好品山东品质聊城”高铁冠名宣传,大幅度的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聚焦智能化变革,向“数”而行激潜力。从顶层设计入手,在全省率先构建“1+N+X”数字化的经济生态服务体系,推动数实深层次地融合。着力搭建新型工业化智慧平台,引进数字化的经济头部企业作为总服务商,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,打造未来聊城市的“工业大脑 ”。大力培育“产业大脑”,聚焦轴承、精品钢板等细分行业建设“产业大脑”,目前轴承产业大脑已上线余家;阳谷电线电缆产业入选省级“产业大脑”建设试点、冠县灵芝产业入选培育库。目前,全市累计推动2000余家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,建成智能工厂、数字化车间112家。
聚焦绿色化转型,向“节”而行扩张力。构建绿色制造体系,持续深化“绿色诊断+改造提升+示范创建”模式,“一企一策”提出绿色化改造建议,带领企业实施绿色化改造189项,预计年节约标煤12.43万吨,减少碳排放约27.11万吨,累计培育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单位76家。强化资源综合利用,在全省率先出台废钢铁回收加工行业支持措施,推动企业规范准入、升规纳统。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,联合资规、税务等部门提前半年采集数据,按照行业特点分成9个类别,制定差别化政策,对D类企业实施惩罚性加价,倒逼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。对2023年度亩产效益评价中,有96家2022年度D类企业成功升档。
聚焦集群化发展,向“优”而行添活力。集群化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路径。点上聚力加快培育优质企业,靶向固强补弱,累计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1577家,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33家,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96家,瞪羚企业56家,省级以上单项冠军72家,我市优质中小企业“挖潜强基”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。线上贯通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,累计开展链长“巡链”80次,专家“诊链”72次;重点推动100个制造业强链延链补链项目,19月份累计完成投资170.7亿元。面上拓展做大做强产业集群,加快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,绿色低碳有色金属材料集群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,新增省级特色产业集群3个。